購物車 0
sg-11134201-22110-3jgjg18qx7jv09

[957P] 南懷瑾的最後100天 作者: 王國平 出版社:橡樹林

NT$ 380.00


一代宗師南懷謹最後的口述記錄
於生活細微中窺其修行,從生命關鍵處見其悟境

「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想寫我的傳紀,我都沒有同意。因為我怕他們把我的傳紀寫得太實太死,寫得不食人間煙火。我想要的傳紀是:既要尊重歷史事實,又要有文學性、趣味性、可讀性,這樣子才好玩。我每天講一段我的經歷,先把它整理出來,然後根據口述,再寫成傳紀,肯定會非常好看。」──南懷瑾

唯一!南懷瑾口述、欽定執筆者撰寫而成
唯一!貼身記錄南懷瑾臨終前的生活和情懷,回顧總結其生平
  
南懷瑾,人稱「南師」。
  
南懷瑾先生一生為弘揚佛法、中華文化、中國傳統哲學不遺餘力,其論著的主要方向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觀點著述被稱為「南學」。著作有《禪海蠡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論語別裁》、《金剛經說什麼》等五十餘本。
  
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灣,於八○年代移居香港、美國,2004年回到中國,於蘇州太湖設立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29日於太湖大學堂去世。

100天的貼身記錄,100天的口述回憶,濃縮南懷瑾傳奇的一生
  
本書為南懷瑾晚年親自指定的口述傳紀作者王國平,對南懷瑾去世前一百天生活的真實記錄。由作者生動卻樸真的筆,文情並茂地描述了南懷瑾晚年的生活細節,並把南懷瑾生命中重要的事件:靈岩打七悟道、修建先師靈塔、籌辦教育,以及生命最後關頭的隱秘細節等,在書中如畫卷般逐次展現於世人眼前。
  
短短100天的記錄,集結了南懷瑾一生的瀟灑、精采與傳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國平

1976年生,詩人、作家。四川江油人。
  
著作包含詩集《輓歌與頌辭》、《琴歌》,人文地理隨筆《都江堰──比長城更偉大的工程》、《都江堰:兩個世紀的影像紀錄》,大型訪談錄《現在的我們──512大地震都江堰倖存者口述》……等多種型態。作品曾入圍全國魯迅文學獎,榮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等。現居四川都江堰。
  
現居四川都江堰,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全省委員會委員。
  
2012年6月,應國學大師南懷瑾之邀,赴太湖大學堂為南先生做口述歷史。
 
目錄
引子:南緣
第1章── 一湖濤聲憶初逢
第2章── 太湖三萬六千頃
第3章── 月在波心說向誰
第4章── 只緣一會靈山後
第5章── 師為教育試耕田
第6章── 聲情並茂唱川劇
第7章── 更向荒唐演大荒
第8章── 我為南師做川菜
第9章── 於細微處識南師
第10章── 人民公社故事多
第11章── 心隨帆渡蜀山青
第12章── 南師「騙」人辦女學
第13章── 南師眼中三首詩
第14章── 樓成人去散亦聚
第15章── 中西交流一使者
第16章── 一瓢一笠到襄陽
第17章── 隔海憶舊已滄桑
第18章── 五百年來第一人
第19章── 一百年來春夢痕
第20章── 腸斷滄溟魂夢中
看更多
 

引子

南緣 王國平
  
──緣一
  
我最早與南師結緣,時在1997年。
  
更早一些時候,我從一所中專學校——四川省機械工業學校(現為四川省工程技術學院)機電維修專業畢業後分配至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四川都江機械廠。那時,中專已經成了時代的雞肋,高不成,低不就。於是,我被分配至車間,先後做過機修工、車工、銑工、搬運工、清洗工、描圖員……
  
車間強負荷勞動帶來的身體疲憊倒在其次,曾經的遠大抱負和滿腔熱血,在冰涼的鐵坯與現實面前漸漸冷卻,此時,內心的焦慮、糾結、彷徨、迷茫和空虛才真正是致命的痛苦。
  
為了打發時間,更是為了尋找精神的家園,安撫浮躁的內心,我從既是學長又是同事的申先會那裡借得一冊南懷瑾先生所著《金剛經說什麼》,翻開封面,就被印在封面折口的四句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深深打動,無異醍醐灌頂,一讀便不忍釋手,從此開始關注佛教與佛學。
  
──緣二
  
16年前,當我在都江堰市靈岩山腳閱讀那些閃耀著禪性光芒的文字時,我沒有想到,五十多年前,中央軍校青年年教官南懷瑾與一代禪門大德袁煥仙已經在這裡意外相逢,在一座叫作靈岩寺的唐代寺廟裡成就了一段曠世佛緣。
  
而我有緣得以知道這段往事,則是因為我的一位忘年交——著名考古學家、道教學泰斗王家祐先生。
  
多年前,我與王家祐先生一見如故。他雖然整整比我大了50歲,但先生卻不以年長與博學自傲,始終與我以平輩論,稱我「王哥」,視為忘年之交。2005年7月11日,我與王家祐、李複華諸先生在河邊喝茶,王家祐詼諧幽默,妙語連珠。閒談中,他突然問我:「王哥,你曉不曉得我在靈岩山上讀過書哦?以前靈岩寺中有個靈岩書院,是著名學者李源澄先生辦的,我在裡面讀了幾個月書。有次我還看見南懷瑾也在山上,每天背把劍,在空地上習武……」
  
王家祐先生的一席話當場就震驚了我。
  
那時,我只知道對南先生的學問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當時消息閉塞,網路遠不如現代發達,加上圖書上也不流行印上作者簡介。因此,我一直以為南懷瑾肯定是一位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大師,而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是與王家祐先生是同時代人。
  
我當時表面平靜,內心狂喜:難道南先生還在人世?
  
──緣三
  
從此,我開始搜尋南懷瑾先生與靈岩山那段如煙往事。從故紙堆裡,我找到了關於南先生與靈岩寺的隻言片語。然而,這些遺落在歷史深處的痕跡,足以讓一座山重新醒來。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默默地關注南先生,有了一些難得的收穫,同時也有一些往事因為歲月的遠去而日漸模糊。我先後拜訪了四川省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學者王家祐先生,蒙文通先生之子、四川大學教授蒙默先生,袁煥仙先生弟子李更生先生等。
  
這裡,我不得不多談兩句李更生先生,2006年12月25日,我在朋友的引薦下,去醫院拜訪重病住院的李更生,96歲的李更生在病床上艱難地回憶起了靈岩山和維摩精舍的往事,儘管談話極為吃力,但他卻顯得非常高興,仿佛在等一個相約多年的朋友。第二天凌晨,睡夢之中我就接到電話,李更生安祥離世。
  
雖然拜訪了很多人,但是皆不能完整憶及當年往事。
  
誰能理得清這段歷史?
  
歲月荏苒,往事如煙,放眼望去,可能惟有當年的當事人南懷瑾先生能鉤沉這段近六十年前的舊事了。而先生乃一代大家,學貫古今,名動宇內,拜訪者如過江之鯽,且不乏高賢大德,名流鴻儒。晚生如我,心裡哪敢萌生一見之緣。
  
而世間最無敵者,非緣分莫屬也!
  
──緣四
  
2008年,我根據採訪與收集的相關資料,開始動筆寫作《未進山門先一笑——1940年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南懷瑾在靈岩寺的佛事活動》書稿,中途不斷補充,兩年後完成。
  
這個不到兩萬字的書稿,成為我與南師結緣的重要緣起。
  
──緣五
  
因緣際會,我得以前往太湖之濱拜訪南懷瑾先生。
  
時在2011年9月2日,靈岩楓葉始紅。
  
此時,距離當年在佛教界轟傳一時,被譽為新時期中國居士禪興起的標誌之「靈岩打七」已過去了近七十年。
  
在太湖大學堂,我與南師相談甚歡且受益匪淺。我隨身帶去的,除了《都江堰市靈岩寺百年影像》、《維摩精舍叢書》之外,就是我寫的那篇《未進山門先一笑——1940年代佛學大師袁煥仙、南懷瑾在靈岩寺的佛事活動》書稿。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