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7❤️」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Doom
NT$ 499.00
末日:致命瘟疫、核災、戰爭與經濟崩盤,災難對人類社會的啟示
Doom: The Politics of Catastrophe
作者:尼爾.弗格森
原文作者:Niall Ferguson
譯者: 盧靜, 廖珮杏, 劉維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廣場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台灣版序
導論
本書不單是眼前這場匪夷所思的COVID-19瘟疫史,也不是要記載古往今來的每一場流行病。這是一部災難通鑑:從地質災難到地緣政治災難,從生物災難到科技災難,一切恐怖災難的歷史。要深刻理解眼前的災難,這是最好的辦法。
第一章:死亡的真諦
世上每一種宗教,以及許多行之有年的意識形態,都努力將末世呈現得比實際上更加迫在眉睫。但我們真正該恐懼的,不是天上降下永世劫火,而是遭逢一場恐怖災禍。而人類史上的災禍中,最恐怖的就是瘟疫與戰爭。
第二章:循環與悲劇
多數災難並非遵循統計學的常態分布,發生模式因此難以預測。與其說歷史會循環,不如說災難更像是一齣齣悲劇:每當有烏鴉嘴預言災難,往往不得眾人傾聽。多數人看見災難的徵兆時只會別過頭,不去想自己有可能淪為災禍的犧牲者。
第三章:灰犀牛、黑天鵝、龍王
很多災難像灰犀牛,遠遠就可以預見,但有些災難雖可預見,卻會像黑天鵝一樣出人意料。還有些除了屍橫遍野,還會造成其他後果,彷彿毀滅龍王降世。災難無法簡單二分為天災與人禍,因為某種程度上所有災難都是人禍。
第四章:網絡世界
災難蔓延的速度,影響災情的嚴重程度。社會網絡結構的重要性,因此不亞於病原體的先天特性。人類早就明白隔離、社交距離和所謂「非醫藥介入」措施的成效。這些措施落實的關鍵,既在社會自發,也在政府的權力階層。
第五章:科學幻夢
帝國與全球化的歷史告訴我們,醫學並非總是直線進步。帝國推動傳染病研究,但也促成了經濟全球化,加速疾病傳播。西班牙大流感的例子就展示了科學的局限。讓我們變得更加脆弱的更緊密網絡,正持續考驗科學的進步。
第六章:為政無方的心理成因
人們很容易把政治和軍事上的災難,歸罪於領導人的無能,卻忘了托爾斯泰以拿破崙為例的歷史提醒。印度經濟學家沈恩認為,歷來饑荒的主因是缺乏可課責的民主政府。我們能夠用沈恩的法則檢視饑荒以外的其他災難嗎?
第七章:從阿薩布魯小感冒到伊波拉大軍屠城
一九五七年的亞洲流感大流行本有可能非常嚴重。但當年的美國不旦沒有實施外出限制,還展現出聯邦政府的強大應變能力。這份成就為何在今日蕩然無存?從愛滋病到伊波拉,美國與國際的衛生組織數十年來為何出現退步?
第八章:災難盛放形如雪花
小災難是大災難的縮影,無論是沉船空難還是核子反應爐爆炸,所有災難都有一個共通點:一連串的操作和管理失誤。物理學家費曼曾經指出,災難的故障點往往不在第一線操作,也不在大後方決策,而是在中間的管理階層。
第九章:大瘟疫
COVID-19源於中國,卻對世界各國造成嚴重衝擊,被撞得最慘的還是據稱已有萬全準備的美國和英國,只有台灣與南韓等國家在第一時間成功守住。許多人都把災情怪給民粹領導,但問題或許也出在公衛官僚與導致資訊疫病的網絡。
第十章:瘟疫肆虐下的經濟衝擊
二〇二〇年三月,世界對待COVID-19疫情的態度從自滿轉為恐慌,許多國家實施外出限制,重創經濟活動。這些措施或許不是應對疫情的最好良方,但若想在建立適當篩檢與追蹤機制之前就恢復正常生活,恐怕也不是什麼聰明辦法。
第十一章:三體問題
許多人認為COVID-19危機重挫美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種想法有待商榷,因為習近平式的自我審查大帝國並非成功抗疫的唯一道路。事實上,這場災難反而顯示美國在財政條件、疫苗競賽和科技競爭等領域的實力仍然屹立不搖。
結語:下一場災難
我們無從得知下一場災難為何,只能謙卑打造比現在更堅韌的社會和政治體系。我們還要理解現在的網絡結構和官僚失能,不能為了守護公共安全而靠向無所不在的監控,忘記本書許多最嚴重的災難,其實正是極權政權所造成。

Doom: The Politics of Catastrophe
作者:尼爾.弗格森
原文作者:Niall Ferguson
譯者: 盧靜, 廖珮杏, 劉維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廣場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台灣版序
導論
本書不單是眼前這場匪夷所思的COVID-19瘟疫史,也不是要記載古往今來的每一場流行病。這是一部災難通鑑:從地質災難到地緣政治災難,從生物災難到科技災難,一切恐怖災難的歷史。要深刻理解眼前的災難,這是最好的辦法。
第一章:死亡的真諦
世上每一種宗教,以及許多行之有年的意識形態,都努力將末世呈現得比實際上更加迫在眉睫。但我們真正該恐懼的,不是天上降下永世劫火,而是遭逢一場恐怖災禍。而人類史上的災禍中,最恐怖的就是瘟疫與戰爭。
第二章:循環與悲劇
多數災難並非遵循統計學的常態分布,發生模式因此難以預測。與其說歷史會循環,不如說災難更像是一齣齣悲劇:每當有烏鴉嘴預言災難,往往不得眾人傾聽。多數人看見災難的徵兆時只會別過頭,不去想自己有可能淪為災禍的犧牲者。
第三章:灰犀牛、黑天鵝、龍王
很多災難像灰犀牛,遠遠就可以預見,但有些災難雖可預見,卻會像黑天鵝一樣出人意料。還有些除了屍橫遍野,還會造成其他後果,彷彿毀滅龍王降世。災難無法簡單二分為天災與人禍,因為某種程度上所有災難都是人禍。
第四章:網絡世界
災難蔓延的速度,影響災情的嚴重程度。社會網絡結構的重要性,因此不亞於病原體的先天特性。人類早就明白隔離、社交距離和所謂「非醫藥介入」措施的成效。這些措施落實的關鍵,既在社會自發,也在政府的權力階層。
第五章:科學幻夢
帝國與全球化的歷史告訴我們,醫學並非總是直線進步。帝國推動傳染病研究,但也促成了經濟全球化,加速疾病傳播。西班牙大流感的例子就展示了科學的局限。讓我們變得更加脆弱的更緊密網絡,正持續考驗科學的進步。
第六章:為政無方的心理成因
人們很容易把政治和軍事上的災難,歸罪於領導人的無能,卻忘了托爾斯泰以拿破崙為例的歷史提醒。印度經濟學家沈恩認為,歷來饑荒的主因是缺乏可課責的民主政府。我們能夠用沈恩的法則檢視饑荒以外的其他災難嗎?
第七章:從阿薩布魯小感冒到伊波拉大軍屠城
一九五七年的亞洲流感大流行本有可能非常嚴重。但當年的美國不旦沒有實施外出限制,還展現出聯邦政府的強大應變能力。這份成就為何在今日蕩然無存?從愛滋病到伊波拉,美國與國際的衛生組織數十年來為何出現退步?
第八章:災難盛放形如雪花
小災難是大災難的縮影,無論是沉船空難還是核子反應爐爆炸,所有災難都有一個共通點:一連串的操作和管理失誤。物理學家費曼曾經指出,災難的故障點往往不在第一線操作,也不在大後方決策,而是在中間的管理階層。
第九章:大瘟疫
COVID-19源於中國,卻對世界各國造成嚴重衝擊,被撞得最慘的還是據稱已有萬全準備的美國和英國,只有台灣與南韓等國家在第一時間成功守住。許多人都把災情怪給民粹領導,但問題或許也出在公衛官僚與導致資訊疫病的網絡。
第十章:瘟疫肆虐下的經濟衝擊
二〇二〇年三月,世界對待COVID-19疫情的態度從自滿轉為恐慌,許多國家實施外出限制,重創經濟活動。這些措施或許不是應對疫情的最好良方,但若想在建立適當篩檢與追蹤機制之前就恢復正常生活,恐怕也不是什麼聰明辦法。
第十一章:三體問題
許多人認為COVID-19危機重挫美國,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種想法有待商榷,因為習近平式的自我審查大帝國並非成功抗疫的唯一道路。事實上,這場災難反而顯示美國在財政條件、疫苗競賽和科技競爭等領域的實力仍然屹立不搖。
結語:下一場災難
我們無從得知下一場災難為何,只能謙卑打造比現在更堅韌的社會和政治體系。我們還要理解現在的網絡結構和官僚失能,不能為了守護公共安全而靠向無所不在的監控,忘記本書許多最嚴重的災難,其實正是極權政權所造成。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