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A-3] 鴉片戰爭:毒品,夢想與中國建構 The Opium War:
NT$ 539.00
片戰爭:毒品,夢想與中國建構
The Opium War: Drug,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過去一百五十年,鴉片在中國歷史的形貌之多變,一如它的化學療效。
鴉片戰爭打完一個半世紀以來,居然改頭換貌,由區區的「邊釁」,
變成中國現代史的悲劇性開頭,而且是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重大支柱。
——本書作者 藍詩玲
鴉片戰爭,在今天的中國被型塑為「百年民族屈辱」的開端,在西方則是「打開」封閉古老帝國的象徵。民族主義中國和大英帝國的意識形態掩藏了它的真相,它實際上卻是一齣過勞的滿洲皇帝、虛假將軍和務實通敵者共同演出的悲喜劇。對它的政治和文化詮釋,既影響了現代中國的發展,更為二十一世紀中英關係灑下不安的陰影。
整個戰爭衝突歷時長久,從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〇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一八五六至一八六〇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作者藍詩玲的獨到之處是,她利用豐富的中英文資料,包括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紀錄片,以及英國參戰者的回憶錄等等,從戰爭本身的戲劇化入手,探討了當事人對鴉片的看法及戰爭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英國人相信戰爭是個義舉,能讓兩國建立平等關係,貿易自由化,並為中國人民打敗腐敗的官僚。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國內閣會議表決,要開打第一次鴉片戰爭。和我們今天的認知相異的是,在中華帝國方面,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員,都視之為南方邊疆的小型騷亂、或外國商人抗議地方官府的不公待遇。由於官僚無能,軍事失誤,政治投機和通敵,最後被迫與英國簽定兩個條約。
總之,作者筆下的鴉片戰爭,是個充滿荒謬、滿是誤解、無能和妥協的奇怪故事。然而在過去一百七十年裡,它被誇大,竟然成為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建國神話: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尤其是毛澤東,共同將之塑造成西方用鴉片和炮艦摧毀國家的陰謀,及中國人為此屈辱展開的百年鬥爭(一八四二到一九四九)。
只有理解對鴉片戰爭的解釋如何脫離了歷史語境,才能解開中國新史學的關鍵要素:即什麼是中國?中國如何建構。因此,鴉片這種當時並不沒有簡單視為毒品的東西,最後混成一劑建國夢想。至今,這場戰爭依舊潛伏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在自尊心和受害者心態之間保持張力。以至於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後,新的民族主義依附著鴉片戰爭的幽靈,再次占據公眾記憶、困擾新時代的中西關係。
藍詩玲並非只是檢討中國,她指出,鴉片戰爭也塑造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神:愛國主義、自由貿易和基督教精神,正是這些成就了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而為了賦予這場戰爭的道德性,英國人將中華帝國描繪成一個輸出毒品與黃禍,隨時要毀滅西方文化的邪惡帝國。而現在,和中國人相反,英國人將這場戰爭遺忘。這樣的情形——妄想和偏見——則繼續困擾中國與現代西方的關係,出現許多誤判。
國際書評
◎ 作者藍詩玲是一位天分極高的說故事人,她深刻了解中國與國外對鴉片戰爭敘述的差異。她充分利用這兩項優勢,在這部著作中描寫鴉片戰爭,提供讀者對此十九世紀歷史的關鍵經歷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本書具有高度可讀性,始終發人深省。——Jeffrey Wasserstrom,歷史學家
◎ 近年來了解大英帝國及中國在鴉片戰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著作之一。……這也是一本神話剋星級的著作。藍詩玲使用豐富的中國和英國的資料來描述鴉片戰爭。在作者的筆下,鴉片戰爭是一場比中、英兩邊意識形態的對立還更加混亂有趣的悲喜劇。——Rana Mitter,英國現代中國史學家,《被遺忘的盟友》作者
◎ 本書的主要價值在於以更大的角度出發,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中英關係中重要的篇章。——Xavier Paulès,法國現代中國史學家
◎ 本書作者藍詩玲善於利用來自中國及西方的歷史資料,翔實地描述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那些讓西方人難以了解的中國的文化差異,以及對中國人來說難以理解的西方文化差異,她游刃有餘。——Bernard Porter,英國帝國史學家
◎ 藍詩玲筆下清晰的描述讓這段歷史高潮迭起,足以證明她高超的寫作技巧。……藍詩玲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觀察敏銳,追溯了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發展,探索從十九世紀到現在中英兩國如何紀念鴉片戰爭的方式。——華爾街日報
◎ 對中國為什麼這麽行為有興趣的西方人應該閱讀《鴉片戰爭》。希望能夠獲得對自己的歷史更平衡的觀點的中國讀者,更應該閱讀本書。——經濟學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詩玲 Julia Lovell
藍詩玲是一位作家、翻譯家和學者。在倫敦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和文學。她的著作《長城:中國對抗世界,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0年》在十八個國家出版。她將張愛玲、魯迅等人的重要作品完整譯成英文。她也為《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和《衛報》的文學副刊撰文。
譯者簡介
潘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的撰述委員。譯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性的歷史》、《野心時代》、《達文西密碼大揭密》、《微趨勢》等書。合譯有《西方憑什麼》、《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一中帝國大夢》、《我的人生:柯林頓回憶錄》、《世界是平的》、《歐巴馬勇往直前》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序幕
第一章 鴉片和中國
第二章 道光的決定
第三章 廣州之春
第四章 石灰和鴉片
第五章 戰爭的第一炮
第六章 解釋性宣言
第七章 甜言蜜語及海參
第八章 琦善倒台
第九章 廣州圍城
第十章 很不英國派頭的英國人
第十一章 廈門與舟山
第十二章 蘇州過冬
第十三章 為大清中國而戰
第十四章 南京條約
第十五章 和平與戰爭
第十六章 黃禍
第十七章 舉國有疾
第十八章 國民黨、共產黨與鴉片戰爭
第十九章 結語
主要人物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致謝
注釋
看更多
序
序言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英國首相卡麥隆率領人數不少的特使團訪問中國。隨行的有他四位最重要的大臣,以及五十名左右的企業高階主管,他們都希望能與中國簽訂價值數百萬英鎊的商業合約(產品小自威士忌,大到噴射機,或由豬隻到污水淨化設備)。對任何熟悉中、英關係的人來說,難免勾起一些不快的回憶。英國最早兩支渴望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使節團(一七九三年及一八一六年),都以衝突及挫折告終,原因在於兩位特使都是驕傲的英國人,拒絕向大清皇帝磕頭下跪。這些外交努力受挫,英方放棄磋商手段,訴諸炮艦外交來打開中國市場,間接導致兩國幾十年之間,發生時作時輟的戰爭。英方賣的貨物主要是鴉片。
卡麥隆微笑著,在小學生伴同下逛長城,幀幀快照神情快樂,但二○一○年訪中行程並非一帆風順。十一月九日,卡麥隆一行抵達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參加歡迎他們的官方典禮,據說一名中方官員要求他們取下胸前「國殤紀念日」配戴的罌粟花,理由是這些花勾起中、英雙方一八三九到一八四二年間鴉片戰爭的痛苦回憶。
情形看來,在中方的官方歡迎典禮上,有人煞費苦心,代表他(或她)的十三億同胞感到受辱(姑舉其一,國殤紀念日罌粟花很明顯造型採用田野罌粟,而非鴉片罌粟)。好些中國互聯網群體──自十五年前創生以來,互聯網一向是激情愛國人士的老巢──憤怒回應。有位網民回憶說:「身為人類史上最大帝國的統治者,英國人曾參與或引發很多不道德的戰爭,比如鴉片戰爭,我們中國人知之甚詳。」有位博客主問道:「這位

The Opium War: Drug,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過去一百五十年,鴉片在中國歷史的形貌之多變,一如它的化學療效。
鴉片戰爭打完一個半世紀以來,居然改頭換貌,由區區的「邊釁」,
變成中國現代史的悲劇性開頭,而且是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重大支柱。
——本書作者 藍詩玲
鴉片戰爭,在今天的中國被型塑為「百年民族屈辱」的開端,在西方則是「打開」封閉古老帝國的象徵。民族主義中國和大英帝國的意識形態掩藏了它的真相,它實際上卻是一齣過勞的滿洲皇帝、虛假將軍和務實通敵者共同演出的悲喜劇。對它的政治和文化詮釋,既影響了現代中國的發展,更為二十一世紀中英關係灑下不安的陰影。
整個戰爭衝突歷時長久,從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〇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一八五六至一八六〇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作者藍詩玲的獨到之處是,她利用豐富的中英文資料,包括歷史文獻、文學作品、紀錄片,以及英國參戰者的回憶錄等等,從戰爭本身的戲劇化入手,探討了當事人對鴉片的看法及戰爭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英國人相信戰爭是個義舉,能讓兩國建立平等關係,貿易自由化,並為中國人民打敗腐敗的官僚。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國內閣會議表決,要開打第一次鴉片戰爭。和我們今天的認知相異的是,在中華帝國方面,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員,都視之為南方邊疆的小型騷亂、或外國商人抗議地方官府的不公待遇。由於官僚無能,軍事失誤,政治投機和通敵,最後被迫與英國簽定兩個條約。
總之,作者筆下的鴉片戰爭,是個充滿荒謬、滿是誤解、無能和妥協的奇怪故事。然而在過去一百七十年裡,它被誇大,竟然成為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建國神話: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尤其是毛澤東,共同將之塑造成西方用鴉片和炮艦摧毀國家的陰謀,及中國人為此屈辱展開的百年鬥爭(一八四二到一九四九)。
只有理解對鴉片戰爭的解釋如何脫離了歷史語境,才能解開中國新史學的關鍵要素:即什麼是中國?中國如何建構。因此,鴉片這種當時並不沒有簡單視為毒品的東西,最後混成一劑建國夢想。至今,這場戰爭依舊潛伏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在自尊心和受害者心態之間保持張力。以至於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後,新的民族主義依附著鴉片戰爭的幽靈,再次占據公眾記憶、困擾新時代的中西關係。
藍詩玲並非只是檢討中國,她指出,鴉片戰爭也塑造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精神:愛國主義、自由貿易和基督教精神,正是這些成就了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而為了賦予這場戰爭的道德性,英國人將中華帝國描繪成一個輸出毒品與黃禍,隨時要毀滅西方文化的邪惡帝國。而現在,和中國人相反,英國人將這場戰爭遺忘。這樣的情形——妄想和偏見——則繼續困擾中國與現代西方的關係,出現許多誤判。
國際書評
◎ 作者藍詩玲是一位天分極高的說故事人,她深刻了解中國與國外對鴉片戰爭敘述的差異。她充分利用這兩項優勢,在這部著作中描寫鴉片戰爭,提供讀者對此十九世紀歷史的關鍵經歷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本書具有高度可讀性,始終發人深省。——Jeffrey Wasserstrom,歷史學家
◎ 近年來了解大英帝國及中國在鴉片戰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著作之一。……這也是一本神話剋星級的著作。藍詩玲使用豐富的中國和英國的資料來描述鴉片戰爭。在作者的筆下,鴉片戰爭是一場比中、英兩邊意識形態的對立還更加混亂有趣的悲喜劇。——Rana Mitter,英國現代中國史學家,《被遺忘的盟友》作者
◎ 本書的主要價值在於以更大的角度出發,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中英關係中重要的篇章。——Xavier Paulès,法國現代中國史學家
◎ 本書作者藍詩玲善於利用來自中國及西方的歷史資料,翔實地描述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那些讓西方人難以了解的中國的文化差異,以及對中國人來說難以理解的西方文化差異,她游刃有餘。——Bernard Porter,英國帝國史學家
◎ 藍詩玲筆下清晰的描述讓這段歷史高潮迭起,足以證明她高超的寫作技巧。……藍詩玲對當代中國文化的觀察敏銳,追溯了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發展,探索從十九世紀到現在中英兩國如何紀念鴉片戰爭的方式。——華爾街日報
◎ 對中國為什麼這麽行為有興趣的西方人應該閱讀《鴉片戰爭》。希望能夠獲得對自己的歷史更平衡的觀點的中國讀者,更應該閱讀本書。——經濟學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詩玲 Julia Lovell
藍詩玲是一位作家、翻譯家和學者。在倫敦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和文學。她的著作《長城:中國對抗世界,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0年》在十八個國家出版。她將張愛玲、魯迅等人的重要作品完整譯成英文。她也為《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和《衛報》的文學副刊撰文。
譯者簡介
潘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的撰述委員。譯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性的歷史》、《野心時代》、《達文西密碼大揭密》、《微趨勢》等書。合譯有《西方憑什麼》、《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一中帝國大夢》、《我的人生:柯林頓回憶錄》、《世界是平的》、《歐巴馬勇往直前》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序幕
第一章 鴉片和中國
第二章 道光的決定
第三章 廣州之春
第四章 石灰和鴉片
第五章 戰爭的第一炮
第六章 解釋性宣言
第七章 甜言蜜語及海參
第八章 琦善倒台
第九章 廣州圍城
第十章 很不英國派頭的英國人
第十一章 廈門與舟山
第十二章 蘇州過冬
第十三章 為大清中國而戰
第十四章 南京條約
第十五章 和平與戰爭
第十六章 黃禍
第十七章 舉國有疾
第十八章 國民黨、共產黨與鴉片戰爭
第十九章 結語
主要人物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致謝
注釋
看更多
序
序言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英國首相卡麥隆率領人數不少的特使團訪問中國。隨行的有他四位最重要的大臣,以及五十名左右的企業高階主管,他們都希望能與中國簽訂價值數百萬英鎊的商業合約(產品小自威士忌,大到噴射機,或由豬隻到污水淨化設備)。對任何熟悉中、英關係的人來說,難免勾起一些不快的回憶。英國最早兩支渴望與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使節團(一七九三年及一八一六年),都以衝突及挫折告終,原因在於兩位特使都是驕傲的英國人,拒絕向大清皇帝磕頭下跪。這些外交努力受挫,英方放棄磋商手段,訴諸炮艦外交來打開中國市場,間接導致兩國幾十年之間,發生時作時輟的戰爭。英方賣的貨物主要是鴉片。
卡麥隆微笑著,在小學生伴同下逛長城,幀幀快照神情快樂,但二○一○年訪中行程並非一帆風順。十一月九日,卡麥隆一行抵達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參加歡迎他們的官方典禮,據說一名中方官員要求他們取下胸前「國殤紀念日」配戴的罌粟花,理由是這些花勾起中、英雙方一八三九到一八四二年間鴉片戰爭的痛苦回憶。
情形看來,在中方的官方歡迎典禮上,有人煞費苦心,代表他(或她)的十三億同胞感到受辱(姑舉其一,國殤紀念日罌粟花很明顯造型採用田野罌粟,而非鴉片罌粟)。好些中國互聯網群體──自十五年前創生以來,互聯網一向是激情愛國人士的老巢──憤怒回應。有位網民回憶說:「身為人類史上最大帝國的統治者,英國人曾參與或引發很多不道德的戰爭,比如鴉片戰爭,我們中國人知之甚詳。」有位博客主問道:「這位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