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0
90dca1ddb1305becc8bb59f34eb073d4

[957P]真理的意義:威廉‧詹姆斯經典(2022年版) 作者: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NT$ 275.00


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的意義

宗教信仰能成為真理嗎?真理如何被實現呢?與真理等價的又是什麼?
「我認為我們的宗教信仰之能成為真理,是涵括在其讓我們『覺得好』而不是在其他因素上。」百年前,20世紀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斯如是說,引來許多爭議,百年後的今天,探討「真理」的聲音卻似乎相當稀微薄弱。
雖然詹姆斯自小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他在年過半百後才將學術興趣轉向哲學,於1907年出版《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時洛陽紙貴,被公認為是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pragmatism這個詞借用自美國符號學大師、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但是皮爾斯只是提出一個避免模稜兩可、不夠精確的哲學方法,詹姆斯卻繼續推演成為一個關於真理的理論。詹姆斯否認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有絕對的真理,真理是暫時性的,而非依絕對的標準存在。詹姆斯將對真理的分析,應用到對道德原則的討論,他認為絕對的道德標準必須讓位給將人類的情況與經驗考慮進去的價值觀。
繼《實用主義》之後,威廉‧詹姆斯將自己所有直接討論真理問題的文章匯集成此書,命名「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內容談及認知的功能、「真理」一詞的意義、人文主義的本質、人文主義與真理、實用主義者對真理的解釋及其誤解者、認識者與被認識者的關係、絕對者與精力充沛的生活、抽象主義與「相對主義」,以及與其他學者關於真理的對話。他相信對「真理」明確的定論將在知識論的歷史上形成一個轉捩點,之後在一般哲學史中也必是如此!


★本書特色:

‧20世紀心理學巨擘威廉‧詹姆斯經典著作,關於真理相關演講、評論或論述的合輯。
‧詹姆斯的真理哲學是多角度的關照,其對真理意義的剖析,及對真理誤解的駁斥,是透過不同視野剔透出真理的多元論意義。
‧經由詹姆斯對真理意義的清理與論述,重新理解「實在」與「真理」的困擾議題如何梳理。


★目錄:

〈導讀〉開啟真理的對話◎林耀盛
〈前言〉◎威廉‧詹姆斯

1認知的功能
2印度老虎
3人文主義與真理
4認養者與被認識者的關係
5人文主義的本質
6再論真理
7普拉特教授論真理
8實用主義者對真理的解釋及其誤解者
9真理這個詞的意義
10凱撒大帝的存在
11絕對真理與充滿活力的生活
12賀伯特教授論實用主義
13抽象主義與「相對主義」
14兩位英國批評者
15對話


<作者簡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
1842年1月11日出生於紐約,是科學心理學的奠基者,同時也是美國最傑出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有「美國心理學之父」之稱。
其父親是神學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11-1882),弟弟是著名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與父親同名)。威廉‧詹姆斯自小就對哲學很有興趣,父親安排他在美國與歐洲接受家庭教師及私立學校的教育,學習藝術與醫學;一開始在巴黎學習藝術,但最後選擇醫學。
1872年獲得醫學學位後,隔年即受聘到哈佛大學教授生理學。1876年,他開始教心理學,同年創設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890年詹姆斯出版了一本兩冊的作品《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義大利文以及俄文,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指定文本。1902年出版宗教心理學經典《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897年,詹姆斯將學術興趣轉向哲學,於1907年出版《實用主義》(Pragmatism),將pragmatism推演成為一個關於真理的理論,《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即為他討論真理問題的文章匯集;1909年出版《一個多元的世界》(A Pluralistic Universe)。詹姆斯晚年時備受稱譽,被公認為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於1910年8月26日逝世。

譯者:劉宏信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翻譯威廉‧詹姆斯重要著作:《宗教經驗之種種》及《真理的意義》(以上皆立緒出版)。


★內文試閱:

‧導讀

開啟真理的對話:從形構多元實踐的生活脈絡作為起點
╱林耀盛(國立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副教授)

「重新發現」詹姆斯的蹤跡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已經成為一種當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還在持續發酵的、運動的在「中途中」(in between)的重要「現象」。他不僅是美國心理學與哲學歷史上的里程碑人物,更是當代文化與智識遺產的重要傳承者。在二十一世紀二五年歲末,重讀早已列入經典之林,原書出版於一九九年的《真理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ruth)一書,究竟意味著什麼樣的時代召喚?《真理的意義》是詹姆斯關於真理相關演講、評論或論述的合輯,從一九九年到二五年,重新踏勘這百餘年的歷史旅途,無非更清晰說明了詹姆斯的作品需要細膩咀嚼,而非平板地將他定位成實用主義者而已。
基本上,詹姆斯的哲學態度是,養成「總是不斷尋求另種可能」的習慣,換言之,在本書中,作者強調「經驗是一種歷程,沒有任何一種觀點,可以宣稱是真理的最後篇章。」因此,真理是一種「脆弱的平衡」,當一種真理被建立時,正顯示其不足之處,而隨時會被後來的推點所補充或推翻。所以,論者曾以「獨眼巨人」和「十二隻眼睛的蟾蜍」之對比,來譬喻詹姆斯的哲學觀點。希臘神話裡,獨眼巨人屬於泰坦神族,他只有一隻眼睛,而這隻眼睛能放出致命的烈焰光芒。獨眼巨人靠著銳利無比的眼睛和無窮的體力,幫助宙斯贏得最後的勝利。但獨眼巨人的視野,只有一隻眼睛,其實也有侷限和盲點,如同單元主義哲學認識論,而十二隻眼睛的蟾蜍,每隻眼睛同樣有其視角與盲點。也各有其所觀察到的獨到論點,但每個論點之間是互為補充,而不是完全取代,所以,詹姆斯的真理哲學是多角度的關照,是一種永無止盡的描述與分析。無疑地,詹姆斯對真理意義的剖析及對真理誤解的駁斥,正是透過不同視野剔透出真理的多元論意義。
詹姆斯的基本哲學觀,他命名為「基進實徵論」(radical empiricism,本書翻譯為基進實徵論)。所謂基進,意味著在他的哲學觀點裡,經驗具有基本的、進展的、軸心的屬性地位,而透過人類經驗的歷程性。掀啟了開放性與多元觀的哲學論點,所謂實徵,乃基於經驗是一種「主觀的」、「程序中」的合法證據,而沒有一種絕對客觀存在的宣稱。換言之,他認為他的實徵論是基進的步數,他拒絕爭辯無法以經驗界說的事物,但他並不會排除只能以「部分」經驗呈顯的事物。他承認無法經驗的或難以被經驗的事物存在,但這樣的狀態事物,並非哲學論述的素材。由此,他認為單元論的世界觀點,是一種假設,像是智性上和道德上的假期,是人類以認知簡化和平板單調的方式來認識世界。但多元論者,即使冒著威脅到形上學基礎的危險,仍然永恆地開放經驗的任何可能性,這是一趟無止盡的真理論說的路程。



臻品齋書店在發貨前,

📚書本包裝一層氣泡袋,

再一層強化塑膠包裝袋,

最後才裝進破壞袋!

強化包裝,讓愛書人收到書不失望!❤️

IMG_9089IMG_9088


DALL·E 2024-01-28 22.38.41 - Create a wide, detailed impressionist-style painting of a three-story traditional bookstore warehouse interior, capturing the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