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整天把藝術史掛在嘴上的人天天到這里來,用他們那些關於藝術史的胡說八道充塞參觀者的耳朵,他們每天趕着十幾個班的學生經過博物館的展廳,用他們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話去毀掉這些幼稚孩子們的一生。研究藝術史的人實際上是消滅藝術的人。藝術史家鼓唇弄舌談論藝術,直至把藝術談論得壽終正寢。藝術活生生地被藝術史家談論致死。
音樂評論家雷格爾每隔一天就要到藝術史博物館,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畫像前,三十多年來從不間斷,直到某一天他妻子離世。時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現在那幅畫像前,並邀請老朋友阿茨巴赫爾第二天去博物館與他會面。通過阿茨巴赫爾的眼睛,我們得以了解雷格爾:他妻子的死,他關於自殺的想法,他對大師們的評論,以及最后,此次會面的目的。既充滿悲觀又興高采烈,既憎惡有加又十分滑稽,《歷代大師》是一部有關文化、天才、國家、階層、藝術價值和人類自命不凡的諷刺性喜劇。
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作家之一,也是「二戰」之后德語文壇風格最獨特、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敵視人類的作家」「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的作家」「災難與死亡作家」「誇張藝術家」「故事破壞者」等。作品已被譯為45種語言。
特立獨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機)和社會現實(人道與社會變革)。文字極富音樂性,以犀利的誇張、重復和幽默,將人類境遇中種種愚鈍與疾病,痛苦與冷漠,習慣與禁忌推向極端,向紛亂昏暗的世界投擲出一支支光與熱的火炬。